西安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
2020年工作总结暨2021年工作计划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作为一个很不平凡的年份,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在2019年底新一届换届大会后,为了配合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2020年学术系列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强化学术引领,繁荣学术交流,培育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会主要推动完成了4项重要工作:
1.举办第九届地球文化节暨纪念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科技之春”系列活动;
2.申报和实施重点学术交流项目和科技服务工作;
3.学术金秋系列学术活动和科技服务工作;
4.宣传张伯声科学研究探索精神,完成研究会相关工作及青年人才托举推荐。
(一)第九届地球文化节暨纪念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科技之春”活动
【科技之春】为了迎合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之春”系列活动,并纪念第51个世界地球日,西安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联合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共同举办了第九届地球文化节暨纪念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系列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地球文化节与纪念地球日主题宣传周系列活动开幕式等均以线上会议形式开展。
2020年4月22日上午9点,在长安大学举行了第九届地球文化节暨纪念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系列活动开幕式。长安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张红、资源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永江、副院长程宏飞教授、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兴科教授等出席开幕式。会议以2016-2019级资源学院地学专业本科生为主,还邀请了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土地工程学院和西安市科协构造研究会有关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线上开幕式。长安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张红宣布第九届地球文化节暨纪念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系列活动开幕式开始。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资源学院副院长程宏飞教授致辞。他指出,举办本次地球文化节暨纪念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系列活动,旨在激发青年学子形成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通过举办地学文化交流研讨会、专题系列讲座、专业竞赛等活动来不断加强地学专业学生的技能知识和文化素养。地球文化节自举办以来已成为我校弘扬地球科学文化、普及地学知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学院各专业与地球紧密相关,希望大家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地球奥秘和保护地球。
西安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与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作为联合发起单位,还开展了纪念世界地球日线上《环境保护与治理》和《工程伦理》系列专题讲座、主题宣传“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网上活动高校接力大展示等。并通过“舌尖上的地质”水果拼盘赛、“家乡的春天”手绘摄影赛、地质模型制作大赛、线上地学知识竞赛、“维护生态平衡、共抗新冠疫情”视频等系列活动,营造格调高雅、青春活泼、艺术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打造地球科学校园文化品牌,为西安市“科技之春”系列活动增添亮丽的色彩。
作为第九届地球文化节和纪念地球日主题宣传周活动,邀请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安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博士生导师杨兴科教授和石油系周伟博士,于4月14日-23日采用腾讯会议教学视频线上直播,针对2016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和部分教师,进行《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伦理》课程系列讲座。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资源学院副院长程宏飞教授出席讲座并致辞。他主要对本次系列讲座主题: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伦理、人文道德修养、地球生态与社会发展关系等进行了致辞动员,寄语2016级即将进入毕业季的学生,如何把握关键问题,有责任有担当,处理好工程实施与生态环境、人文伦理等关系,珍惜大学生活时光,把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做实,给大学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程宏飞副院长致辞 周伟博士作《工程伦理》讲座
构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兴科教授在系列讲座中,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OBE理念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深刻分析了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与同学们探讨了如何以系统科学思路面对全球环境问题、实施科学决策方案,重点对绿色勘查、资源开发与环保治理优先思路方案和已有成功案例等进行了分享、讲述。如何平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科学问题。绿色勘查、深部勘查、绿色矿山、无废矿山、循环经济无疑是后续破解难题的正确选择。讲座主题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兴趣和热议,师生在线进行了热烈讨论。周伟博士在系列讲座中,就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工程教育的关系、相关实例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和深入交流。同学们感受深刻。
本次系列讲座,得到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师生的广泛好评,对提高专业人才培育中的工程伦理敏感性、环境保护与治理、系统科学思维与科学决策理念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培养具有服务国家资源能源战略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正确的工程设计与实施伦理观、处理工程与环境协调关系、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责任担当的工作作风于一身的新时代工程师人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示范作用。
作为本次地球日纪念系列活动之一,构造研究会和资源学院还举行了宣读地球日倡议书活动。由资源学院2018级学生刘卓作为学生代表宣读地球日倡议书。她以2020年所发生的新冠肺炎、澳洲火灾为着眼点,指出人类和地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号召同学们积极传播绿色理念、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保护野生动物,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地球,维护生态。她说,地学专业在追溯生命起源、寻找资源、预防灾害、改善人类环境等方面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脚踏实地、学好本领,借助自身专业知识为地球、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二)重点学术交流项目和科技服务工作
1.项目筹备与实施情况
进入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出现新态势、新方向,借助当代地球科学发展进入“深地深海深空深时-精测探微-网联信息-模拟建模-定量数据-人地关联-宜居环境-互馈系统-应用工程-纽带学科”等地球系统科学思维,在张伯声院士诞辰118年之际,西安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和长安大学联合筹办重点学术会议,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是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原西安地质学院首任院长、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创始人之一,享誉国内外。为了纪念张伯声先生诞辰118周年,弘扬他对地球科学的探索精神,推动地球科学和当代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申报和举办“地球科学发展论坛--地球波浪状构造与应用研讨会”会议主题,无疑对地球科学和地学教育都有深远意义。
为此,2020年4月20日西安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和长安大学联合申报,6月24日西安市科协学会部批准立项,支持1万元用于此重点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配合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2020年学术交流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强化学术引领,繁荣学术交流,培育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西安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与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研究生院等积极合作,开展4次系列重点学术交流和高端发展论坛,邀请到国内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和地矿行业领域14位著名专家,举行了系列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2.重点学术交流会实施情况和科技服务情况
四次重要高端学术研讨会分别是:
(1)第一场重点学术交流是:2020年7月10日邀请到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评估中心主任刘平立教授级高工、李刚教授级高工、任仓智高工等一行专家参加了十四五地矿行业发展趋势调研座谈会,7月17日邀请到西北大学任战利教授、罗金海教授、西北有色集团公司地勘院副院长胡西顺教授级高工、陕西地矿集团公司原总工齐文教授级高工、冶金西北局副局长兼地勘院院长王猛教授级高工等地矿行业领域专家,开展了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科专业高层发展论坛会。2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2020年7月10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评估中心专家交流
2020年7月17日邀请西北大学、陕西地矿、西北有色冶金等行业专家研讨会现场
(2)第二场重点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是:2020年9月21-22日配合长安大学“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挂牌之际,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崔鹏院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王双明院士等参加地学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由彭苏萍院士和崔鹏院士在长安大学南校区学术交流中心给300余位师生分别进行了“黄河流域煤矿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于战略思考”和“川藏铁路地质灾害风险预测与防控”学术报告。
长安大学“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挂牌和地学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2020-9-22)
(3)第三场重点学术交流活动是:2020年9月29日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葵东教授,进行“华南锡矿床成因机制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邀请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邓小华教授高级工程师作题为“东天山早古生代成矿过程与机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资源学院二楼张伯声报告厅举行,焦建刚教授主持。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兴科教授等相关专家以及相关专业师生40余人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赵葵东教授长期从事华南花岗岩及钨锡铀等金属矿床成因的研究工作。赵教授通过锡矿床的分布及成因类型、构造对锡矿床形成的控制以及华南锡矿床的多时代和多类型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锡矿床、尤其是国内学者对华南锡矿带的研究进展,与师生探讨了锡矿床的热点问题。①锡矿床的分布与成因类型:全球有四个主要锡矿带:东南亚、华南、欧洲、玻利维亚;展示了斑岩型、矽卡岩或碳酸盐交代型、热液脉型和云英岩型或伟晶岩型四种锡矿床模式图;介绍了锡矿成矿年代锡石原位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法;②介绍了板块俯冲和碰撞造山带对锡矿形成的控制;③关于华南锡矿床的多时代和多类型:提出锡矿床的形成受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的多重控制;具有成矿时代和成因类型的多样性,花岗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并不是导致锡富集成矿的唯一因素;富锡的基底+多期次的岩浆热液活动是华南形成众多锡矿床的主要原因。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邓小华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造山与成矿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本次主要从东天山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类型、成矿时间及演化规律等论述了该区早古生代成矿过程与机制。通过钻探、精细测量和数学模拟及成矿机制3D模拟研究,揭示了东天山早古生代的成矿机制。指出东天山早古生代的成矿模式属叠加矿床模式,主要以VMS型矿床、斑岩型矿床及低温热液型矿床为主,在东天山卡拉塔格矿集区发育有两大类成矿系统,分别是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VMS成矿系统和斑岩成矿系统。此项研究对东天山大南湖岛弧带找矿预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葵东教授和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邓小华高工报告(2020-9-29)
(4)第四场高端论坛学术报告是:2020年12月8-9日邀请到西北大学仝来喜研究员、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分别做“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超镁铁质麻粒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和“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分类”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长安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承办,校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和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协办。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张伯声学术报告大厅举行。研究会副理事长李荣西、副秘书长李佐臣、资源学院和相关专业学院420余位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
12月8日西北大学仝来喜研究员以南极考察经历为起点,展示了南极风光及科学考察站的基本情况。随后从研究区地质背景、野外产状及室内岩石学特征、矿物成分特征及变质P-T条件计算、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意义五个方面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超镁铁质麻粒岩进行了学术交流。从全岩主量成分分析,镁铁—超镁铁质麻粒岩属于火山堆晶岩。岩体中微量元素Nb含量有明显的负异常以及低Ti、K,表明镁铁—超镁铁质麻粒岩来源于弧的玄武岩。根据锆石的有效年龄U-Pb分析,该地区的镁铁-超镁铁质花岗岩可能是在约1000 Ma时期弧背景的俯冲带环境中形成的。报告结束后,仝来喜研究员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各位老师和同学对东南极变质岩及其区域地质背景的认识。
西北大学仝来喜研究员作学术报告会现场(2020-12-8)
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作学术报告现场(2020-12-9)
12月9日重点学术交流报告,由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就热液矿床分类进行了学术交流。陈教授指出热液矿床分类命名混乱、繁杂、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严重制约着教学、科研和找矿勘探事业的发展而提出浅成作用的概念,通过分析浅成热液的物理化学特点进行分类。矿床类型的划分总体上是按照成矿地质作用的性质进行的,地质作用划分为內营力和外营力两部分,矿床相应的划分为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很大程度上,这种地质作用类型和矿床类型的划分是成功和科学的。但在教材中,有关沉积等外生地质作用的温度上限为50℃,变质作用的起始温度为200-300℃等知识点中存在漏洞,因此有必要将发生在50-300℃、深度0-10 km的地质作用定义为浅成作用。在明确了浅成作用的特征后,热液成矿系统可划分为浅成热液、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三种矿床类型。陈衍景教授与会师生交流了学术观点,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加深了对热液成矿的认识。
3.重点学术交流活动的特点和重要性
本年度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和高端学术论坛活动,主要是迎合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响应西安市科协关于突出基础前沿与交叉融合,引领学科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号召,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领域的学术交流,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下大功夫。瞄准地学科技前沿,围绕制约地球科学学科和专业领域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与国家优先发展科技领域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和核心科学问题,组织研究会和在校师生等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地球科学专业性学术研讨活动,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突破。
本次重要学术活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化了学术交流方式创新,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在线交流、学术讲座报告、学术会议交流等,突出专业、小型、高端的特点。开展了四次累计邀请14位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地矿行业领域的著名专家,参加人次愈820人,主要是研究会和长安大学地学教学科研一线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和部分地学本科生参加了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4.重点学术交流活动经费使用情况
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本年度研究会申领市科协学术会议项目资助经费1万元,用于聘请的14专家学术报告的讲课费。会议其它相关费用由研究会依托单位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和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支付。
(三)学术金秋系列学术活动和科技服务工作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积极配合西安市科协关于开展西安市第十七届“学术金秋”活动,于2020年9月-12月初与长安大学资源学院、研究生院等联合举办了12场学术金秋系列学术活动,特别邀请到12位著名教授、研究员到长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如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院士、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崔鹏院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王双明院士、北京大学陈衍景、南京大学李伟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姜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葵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龚庆杰、浙江大学徐曦、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邓小华、西北大学仝来喜等著名教授、研究员到长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金秋活动从9月开始,持续到12月上旬,共进行了10场12人次学术报告。
1.研究会首场学术金秋报告—杨兴科教授等“地球科学与资源勘查的学研重任”:2020年9月16日由陕西省教学名师、构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兴科教授,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召开的地质学类专业新生、青年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200余人的开学典礼上,进行了“地球科学与资源勘查的学研重任”学术金秋讲座报告。寄语青年学子和新生“了解地学历史、学习先辈精神、传承发展创新、立长志学研思、资源科技报国”。研究会副理事长李荣西、黄喜峰、副秘书长李佐臣等教授出席讲座并致辞。广大与会青年教师和学子们感受深刻,立志学习和报效祖国。
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兴科教授和副秘书长李佐成教授做报告(2020-9-16)
首场学术金秋报告会现场(2020-9-16)
2.彭苏萍院士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和崔鹏院士的“地质灾害风险预测与防控”专场报告。2020年9月22日配合长安大学“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挂牌之际,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由彭苏萍院士在长安大学南校区学术交流中心给300余位师生进行了“黄河流域煤矿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于战略思考”学术报告、由崔鹏院士进行了“川藏铁路地质灾害风险预测与防控”学术报告。研究会还于9月25日组织研究会成员线下参加了“西安市科协学术金秋活动会”。
3.赵葵东教授关于“华南锡矿研究”和邓小华教授级高工“东天山早古生代成矿过程与机制”报告。2020年9月29日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葵东教授,进行“华南锡矿床成因机制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邀请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邓小华教授高级工程师作题为“东天山早古生代成矿过程与机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资源学院二楼张伯声报告厅举行,焦建刚教授主持。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兴科教授等相关专家以及相关专业师生40余人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邓小华教授级高工(2020-9-29)和中地大北京龚庆杰教授报告会现场(2020-10-14)
4.龚庆杰教授“地球化学基因”报告。2020年10月14日邀请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龚庆杰教授进行“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检验-应用”学术报告。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资源学院二楼张伯声报告厅举行。报告会由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佐臣教授主持。
龚庆杰教授围绕地球化学基因这一研究方向,首先由案例引入,提出物证在地球化学领域存在基因信息,可利用地球化学基因进行物证溯源。经多年研究,基于风化过程中不活动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地球化学基因概念,从元素的选取与排序、基因谱线的构建与编码、基因相似度的计算与判别、遗传性与继承性的检验、样品溯源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论证。介绍了地球化学基因的构建方法:包括选择元素、确定参考值、基因谱线与编码、相似度的计算、元素排序的调整。指出基于以上方法构建新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LG01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基因REEG01和REEG02。最后,基于构建的 LG02和LG01 及 稀土基因REEG01和REEG02,对广东连阳花岗岩体风化剖面、佛冈花岗岩体风化柱样、海口玄武岩风化剖面、北京房山花岗闪长岩体风化剖面的样品进行基因编码计算及相关基因相似度计算,采用基因相似度≥80%作为样品间具有相似基因的判别标准,来检验所构建基因在风化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得出结论:岩性地球化学基因(LG01和LG02)和稀土元素基因(REEG01 和 REEG02)在岩石风化产物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岩性基因 LG01在地质样品成分分类和物源示踪研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与师生们热烈讨论了相关问题。
5.徐曦博士“塔里木与地幔柱”报告。2020年11月19日邀请到浙江大学徐曦博士进行“塔里木和地幔柱的‘邂逅’:二叠纪岩石圈强化与新生代青藏高原变形驱动”的学术报告。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资源学院二楼张伯声报告厅举行。报告会由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佐臣教授主持。
徐曦博士主要基于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手段,从事大陆克拉通构造、地壳-岩石圈演化与中国东部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等研究。他从“问题-观测-解释-意义”四方面展开:1.问题—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首先介绍了浙大杨树锋院士和陈汉林教授团队在塔里木地区的研究成果,2009年提出塔里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2017年徐曦博士参与相关工作,提出问题:“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到底在哪里?”通过研究,徐博士指出“LIP+柱头遗迹”基本上可确定地幔柱的存在和位置。2.观测—塔里木放射性磁条带的“发现”与验证。通过分析美国黄石公园的“热点”,发现其中的高磁性铁镁质岩石与地幔柱活动密切相关,受启发认为塔里木条带状磁异常可能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镁铁质“岩墙”或“岩堤”,并对此展开研究。3.解释—二叠纪地幔柱对塔里木岩石圈的增强改造过程。徐博士通过把野外目前所观测到的所有剖面、钻井及露头进行投点,比较准确的把高频磁异常条带和二叠纪的大火成岩省进行联系与匹配。对相关钻井和露头的样品进行了年龄和地球化学统计,通过地球物理-地质的联合分析,确定了放射状磁异常条带和大火成岩省有直接联系,且异常中心就是柱头的位置所在。对放射状磁异常条带进行恢复,确定了磁异常条带的中心在巴楚,柱头直径约50Km,认为:塔里木地幔柱没有破坏塔里木克拉通,反而塔里木克拉通在地幔柱形成之前不是一个坚硬的克拉通,地幔柱对塔里木岩石圈的改造,可能不是破坏,而是加强。4.意义—地幔柱增强效应的大陆构造贡献。阐述了地幔柱增强效应的大陆构造贡献。自新生代(65Ma)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呈现了一个被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个类似于柱状的挡板挡住变形的一个面貌,这是由于地幔柱活动导致两个克拉通进一步增强,呈现了一个非常强硬的特性,阻碍着青藏高原向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延伸,进而青藏高原的物质往东北方向伸展。并提出模型:二叠纪地幔柱增强了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岩石圈的强度,且两个增强的克拉通块体,构成了共轭的驱动系统,制约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侧向伸展。
浙江大学徐曦博士(2020-11-19)和中科院青藏所方小敏研究员报告现场(2020-11-25)
6.方小敏研究员“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环境效应”报告。2020年11月25日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员做“青藏高原隆升与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效应”学术报告。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资源学院二楼伯声报告厅举行。由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佐臣教授主持。50余位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
方小敏研究员主要从事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围绕高原隆起-季风/干旱格局形成-剥蚀风化-全球气候变化这根主线和前沿科学问题,取得了系统性成果。从亚洲地理格局的特征、高原隆升的区域和全球效应、进展与实例等进行学术交流。1)关于亚洲地理格局的特征:首先介绍了世界干旱区的分布,指出青藏高原北部有全球唯一的温带干旱区,且干旱区和季风区都扩大到北纬五十五度。通过亚洲土壤和降水量分布图、亚洲森林分布图和亚洲侵蚀通量分布图,介绍了全球尺度下的土壤、森林和亚洲侵蚀通量的变化。方研究员指出,纵观全球的现代六大季风系统,北美、南美,北非、南非及澳洲季风均发布于热带辐合带的控制范围,很难突破南北纬20度范围,只有亚洲季风可以伸入北纬45度,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季风;且表明南亚季风的影响范围大大超过东亚季风。方研究员还从温度变化的角度简述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关于高原隆升的区域和全球效应:1)青藏高原隆升的区域效应:表现在(1)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研究表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青藏高原隆升前后降雨的差异,表达了青藏高原隆升后其东南部以及亚洲东部变湿润,而西北部变干旱,进一步深入,表明由于青藏高原的低气压吸引力过于强大,把原本属于南半球的热带海洋水汽吸引过来,增加了青藏高原周边湿润区降水的同时,也导致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扩大。(2)生物多样性: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气候变冷,生物为了生存被迫先演化,主动适应寒冷空气,而当北极变冷时,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可以迁移到北极生存。同时指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植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对植物进行DNA的演化研究,发现植物的演化曲线在渐新世有大规模的基因突变,而青藏高原隆升也是在渐新世开始。(3)人类演化:方研究员从气候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演化的原因,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非洲部分地区变的干旱,尤其是刚果森林和肯尼亚森林,干旱的气候导致森林逐渐减少,由于栖息地的减少,为了适应生存,部分古猿走出森林,尝试直立行走。2)青藏高原隆升的全球效应表现在:西风强化、定常波扰动、中高纬高低压相位、中纬干旱、高纬变冷。出现:剥蚀风化-全球变冷假说和铁假说。3)给出了进展实例,提出了八个科学问题,为以后青藏高原科考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同时总结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发现了高山栎化石、热带鱼,明确了青藏高原一开始的海拔很低,是晚期才开始隆升。向师生们介绍了不同学派对于青藏高原隆升时间的推断。
7.姜能研究员“华北下地壳性质演化”报告。2020年12月4日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姜能研究员做“华北克拉通下地壳性质及演化”学术报告。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资源学院二楼张伯声报告厅举行。由肖良教授主持。50余位师生参加。
姜能研究员从下地壳的研究意义与研究途径、华北北缘下地壳性质及演化、华北克拉通下地壳性质及演化三个方面,介绍了现今的大陆地壳研究进展,阐述了研究下地壳的直接途径—麻粒岩捕掳体、研究下地壳的间接途径—花岗岩;主要研究思路是麻粒岩地体、麻粒岩包体、花岗岩三者相结合。以张家口为例,介绍了华北北缘下地壳性质及演化,主要是麻粒岩地体、麻粒岩捕掳体、中生代花岗岩及三者间的成因联系;麻粒岩地体以中酸性麻粒岩相TTG为主,含基性(二辉、石榴)麻粒岩以及角闪岩;并展示了汉诺坝玄武岩中的深源捕掳体、橄榄岩捕掳体、辉石岩捕掳体、酸性麻粒岩捕掳体以及关于汉诺坝麻粒岩捕掳体的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和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科院地质所姜能研究员(2020-12-4)和南京大学李伟强教授作报告(2020-12-7)
8.李伟强教授“金属稳定同位素”报告。2020年12月7日邀请到南京大学李伟强教授做“Understanding mineralization using metal stable isotopes”学术报告。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资源学院二楼张伯声报告厅举行。由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佐臣教授主持。研究会副理事长李荣西教授和40余位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
李伟强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通过开发与应用非传统金属稳定同位素(K、Mg、Cu、Fe)等新兴地球化学工具,研究成矿作用和重大地质历史事件。从利用铜同位素研究斑岩铜矿、利用钾和镁同位素研究斑岩铜矿及利用铁同位素研究条带状铁建造三个方面进行学术交流。1)关于利用铜同位素研究斑岩铜矿:主要介绍了同位素分馏方程,分析了方程中每一个变量对于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并利用铁元素简析了同位素分馏的过程。对Northparkes斑岩铜矿进行详细介绍,构建了一个输运反应模型解释铜同位素异常形成原因,引入了氧化还原过程,通过引入大气降水的对流,解释了外层正的铜同位素异常,指出铜同位素有可能用于矿产普查或斑岩体的勘探。2)关于利用钾和镁同位素研究斑岩铜矿:主要利用镁、钾等金属稳定同位素,研究矿体周围的围岩蚀变,选取了我国德兴斑岩铜矿进行详细研究,认为同位素的分馏与元素的迁移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提出可能是由于流体本身化学性质的不一致,导致钾同位素的分馏。同时表明,不能完全排除,热液流体本身的钾同位素组成所造成的区别,因为这个结果也可以由瑞利分馏过程所产生。3)关于利用铁同位素研究条带状铁建造:揭示了条带状铁建造(BIF)科学意义,认为它记录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大内生和表生事件。指出BIF成矿作用被认为与全球尺度的岩浆活动和地球的两期氧化事件有关。介绍了BIF成矿模型,通过BIF模型构建的演变,阐述了科学界对BIF的研究进展。通过选取澳大利亚经典的BIF,对其样品进行全岩分析,发现铁同位素和钕同位素有相关性,通过铁和钕同位素联合示踪,揭示了热液端元和近岸端元,得到一个新的BIF模型。并在华南新元古代新余BIF进行验证实验。
9.仝来喜研究员“东南极超镁铁质麻粒岩特征与意义”报告。2020年12月8日邀请到西北大学仝来喜研究员做“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超镁铁质麻粒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学术报告。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张伯声学术报告大厅举行。报告会由长安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承办,校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和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协办。研究会、资源学院和相关专业学院22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
西北大学仝来喜研究员作学术报告会现场(2020-12-8)
仝来喜研究员以南极考察经历为起点,展示了南极风光及科学考察站的基本情况。随后从研究区地质背景、野外产状及室内岩石学特征、矿物成分特征及变质P-T条件计算、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意义五个方面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超镁铁质麻粒岩进行了学术交流。从全岩主量成分分析,镁铁—超镁铁质麻粒岩属于火山堆晶岩。岩体中微量元素Nb含量有明显的负异常以及低Ti、K,表明镁铁—超镁铁质麻粒岩来源于弧的玄武岩。根据锆石的有效年龄U-Pb分析,该地区的镁铁-超镁铁质花岗岩可能是在约1000 Ma时期弧背景的俯冲带环境中形成的。报告结束后,仝来喜研究员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各位老师和同学对东南极变质岩及其区域地质背景的认识。
10.陈衍景教授“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分类”报告。2020年12月9日邀请到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做“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分类”学术报告。在长安大学雁塔校区张伯声学术报告大厅举行。报告会由长安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承办,校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和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协办。研究会副理事长李荣西、副秘书长李佐臣、资源学院和相关专业学院20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作学术报告现场(2020-12-9)
本次报告,陈衍景教授就热液矿床分类进行了交流。陈教授指出热液矿床分类命名混乱、繁杂、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严重制约着教学、科研和找矿勘探事业的发展而提出浅成作用的概念,通过分析浅成热液的物理化学特点进行分类。矿床类型的划分总体上是按照成矿地质作用的性质进行的,地质作用划分为內营力和外营力两部分,矿床相应的划分为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很大程度上,这种地质作用类型和矿床类型的划分是成功和科学的。但在教材中,有关沉积等外生地质作用的温度上限为50℃,变质作用的起始温度为200-300℃等知识点中存在漏洞,因此有必要将发生在50-300℃、深度0-10 km的地质作用定义为浅成作用。在明确了浅成作用的特征后,热液成矿系统可划分为浅成热液、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三种矿床类型。陈衍景教授与会师生交流了学术观点,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加深了对热液成矿的认识。
学术金秋活动小结:2020年度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与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等联合举办“学术金秋”系列学术活动10场,主要是迎合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响应西安市科协关于突出基础前沿与交叉融合,引领学科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号召,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领域的学术交流,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下大功夫。瞄准地学科技前沿,围绕制约地学学科专业领域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与国家优先发展科技领域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和核心科学问题,组织广大地学科技工作者开展专业性学术研讨活动,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突破。本次系列学术活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化了学术交流方式创新,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在线交流、学术讲座报告、学术会议等,突出专业、小型、高端的特点。开展了10场12人次累计参加人次愈1200人的地学一线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和部分地学本科生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
(四)宣传张伯声科学研究探索精神,完成学会和研究会相关工作及青年人才托举推荐
在市科协学会部和新一届研究会理事会指导下,完成了本年度相关工作,主要包括:
1. 新一届秘书组联席会议、工作分工及日常工作、相关信息填报申报、服务等。
2. “科技之春”活动和第九届地球文化节暨纪念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系列活动。
3. 申报市科协重点学术会议2项:(1)“地球科学发展论坛--地球波浪状构造与应用研讨会”、(2)“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3D打印复制技术研究”;批准学术会议1项,支持经费1万元;组织实施重点学术系列报告交流会4场次:(1)7月10-17日邀请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评估中心主任刘平立教授级高工、李刚教授级高工、任仓智处长等参加地矿行业发展趋势调研座谈会,邀请西北大学任战利教授、罗金海教授、西北有色集团公司地勘院副院长胡西顺教授级高工、陕西地矿集团公司原总工齐文教授级高工、冶金西北局副局长兼地勘院院长王猛教授级高工等地矿行业专家,开展地球科学高层发展论坛会;(2)9月21-22日借助长安大学“黄河科学研究院”挂牌之际,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景文、彭苏萍、安芷生、崔鹏、王双明等院士专家参加地学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并邀请彭苏萍院士和崔鹏院士给300余位师生分别进行了“黄河流域煤矿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于战略思考”和“川藏铁路地质灾害风险预测与防控”学术报告;(3)9月29日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葵东教授和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邓小华教授高级工程师,分别进行“华南锡矿床成因机制研究进展”和“东天山早古生代成矿过程与机制”的学术报告;(4)12月8-9日邀请到西北大学仝来喜研究员、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分别做“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超镁铁质麻粒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和“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分类”学术报告。构成重点学术交流和地学发展高层论坛会。
4. 研究会于9月25日组织研究会成员线下参加了“西安市科协学术金秋活动会”。并重点实施了“学术金秋系列学术报告(10场12人次报告):邀请到陕西省教学名师杨兴科教授—“地球科学与资源勘查的学研重任”、彭苏萍院士—“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崔鹏院士—“地质灾害风险预测与防控”、赵葵东教授—“华南锡矿研究”、邓小华教授级高工—“东天山早古生代成矿过程与机制”、龚庆杰教授“地球化学基因”、徐曦博士—“塔里木与地幔柱”、方小敏研究员—“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环境效应”、姜能研究员—“华北下地壳性质演化”、李伟强教授—“金属稳定同位素”、仝来喜研究员—“东南极超镁铁质麻粒岩特征与意义”、陈衍景教授—“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分类”。
5. 推荐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青年教师陈有忻和刘鹏2位参加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评审人选。
6. 举办“传承大师精神 探索地球奥秘”—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术思想解读——资源论坛校庆系列学术报告(127):报告人为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侠教授。研究会副理事长黄喜峰书记、副理事长李荣西院长、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兴科教授、副秘书长李佐臣副院长、程宏飞副院长、武永江副书记、杨志华教授、李金宝老师等参加线下报告,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全体师生参加了线上学术报告听讲。
7. 张伯声基金管理和募捐增资推进宣传等工作。
8. 张伯声奖(大学生奖、研究生奖)宣传申报工作等。
二、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年工作计划:
1. 长安大学建校70周年庆典活动和张伯声基金募捐增资宣传活动;
2. 地球日纪念、第十届地球文化节和科技之春系列活动;
3. 课程思政和科学精神进教室教学改革活动;
4. “学术金秋”系列活动;
5. 张伯声奖评审及颁奖典礼;
6. 市科协相关学术活动和科技服务及学术活动申报与托举计划推荐;
7. 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等。
西安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
202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