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兴科

发布时间:2024-01-12

张伯声奖地学科技奖获得者-杨兴科教授简介

杨兴科,男,1961年4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原西安地质学院学习地质矿产勘查本科专业,1982年6月毕业留校任教。先后在职攻读西安地质学院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博士学位。曾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资源学院地学实验室副主任、长安大学省级地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实验室矿评中心专家、地质矿产部区域构造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资源勘查工程教学指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矿床学、矿田构造学等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委会盆地分析学组委员、西安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理事等。1997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八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奖、2002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5年获长安大学教学名师、2006年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荣获陕西省师德标兵、2010年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2016年荣获张伯声奖地学科技奖。

在他荣获张伯声奖以前,他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从事教书育人和科研及管理工作,爱岗敬业、求实奉献、协作创新,成效显著。主持资源勘查工程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地质学、资勘专业建设、系列课程建设及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主持完成的《认识我们的地球》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2年在高教出版社发行,中国大学爱课程网免费公开使用,逾万人次学习使用,学生观后感评价突出。

他承担多门课程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得当,较早采用多媒体技术,熟练使用CAI课件,吃透课程内容,比喻式讲透概念,用综合程序法和启发式教学,精细筹划双向有序控制教学。强调实践环节,创建有四层次多模块实践课程体系。对教授过的家庭困难学生,多年来用他课题补助费资助和关怀学生。在专业教学中常融入李四光、张伯声等地质前辈们爱国主义、科学报国与科研创新并举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踏实做人、勤奋学习,为国强民富做贡献。

曾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新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铜成矿带控矿规律与找矿靶区优选、地调局项目新疆北部构造-大规模岩浆作用与成矿耦合关系、秦岭凤太矿田构造控矿规律、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评价、多种能源鄂尔多斯盆地同盆共存动力学背景、长江中下游基底结构与导矿控矿构造、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构造与快速找矿方法、主持承担新疆萨日达拉、艾维尔沟、黑山岭东南、陕西旬阳-白河1∶5万区调矿调等十余幅调研项目,为学生野外实习提供优良的锻炼场所,同时也取得诸多找矿成果。累计教授本科生3500名,培养博硕士研究生90余名,其中40多位已晋升高职或读博。如硕士生陈虹经新疆1∶5万区调图幅锻炼,在地科院博士毕业已连续4次参加我国南极科考和独立填图任务,受到科考队和地科院表彰。

科研教学找矿足迹遍布西部天山秦祁昆、藏北滇西等艰苦地区。完成20余项课题,科研与找矿预测紧密结合,获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一作70余篇,二作55篇中有45篇为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合作专著教材5部。在条件艰苦、高温酷暑的东天山戈壁滩,十多年坚持野外科研实践,年均工作4个多月,天均工作十多个小时,将矿田构造与地物化遥新技术方法结合,创新提出了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变形转换控矿与找矿,找到并研究了东天山石英滩、西风山、白干湖、红石岗等大中型金铜矿床,主抓矿田构造关键标志,加快找矿进程,多次受到305项目办表扬。累计提交科研预测储量金177吨,铜109万吨,潜在经济价值数百亿元,如石英滩金矿自新疆地矿局一队开采开发以来,年均产值3500万元,产值逾十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创新提出矿田岩浆-热力构造类型与构造-蚀变岩相填图找矿法,在九瑞武山-彭山矿田、青海虎头崖矿田、南秦岭矿带等均得到验证,找矿预测效果好。为西部省区地矿人员还举办《矿田构造与找矿预测》等多个讲座,交流拓宽找矿思路。

荣获张伯声奖以来,杨兴科教授仍一如既往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一线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等工作。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共教授本科生5千余人、培养博硕士生127人。发表论文260余篇、合著7部、专利1项。并相继荣获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优秀教师宣传典型、陕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所在党支部荣获陕西省样板党支部、全国教育系统样板党支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58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陕西省黄大年教师团队带头人等。

近年来在国家地调局南秦岭石泉-汉阴-旬阳整装勘查区重点区矿田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建模预测研究、秦岭典型矿集区成果集成与技术示范、镇安西部岩浆作用与钨钼成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除完成这些科研项目外,现任教育部虚拟仿真创新联盟地质类工作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委会委员,西安市科协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还曾兼任陕西地矿集团第一、第三地质队、西勘院、陕西省地调院、西北有色地勘院和713队、中国地调局西安矿调中心等单位专家。